愛廉說丨賞蓮品廉在開封
玉宇澄清,風(fēng)朗月明,你是否想過穿越千年,與古人同看一株花,共賞一輪月?
考古學(xué)者在河南開封進行北宋地層勘探時,發(fā)現(xiàn)了數(shù)顆古蓮種子。經(jīng)育荷專家的精心培育,曾深埋于宋代地層的古蓮子,在當下“復(fù)活”,“穿越千年”后重新盛開。
古蓮開花,引起了眾多網(wǎng)友的在線圍觀,人們驚嘆于這沉睡千年的蘇醒,也感喟歷史對人類饋贈的美好。
中國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,其實,就可以從這千年古蓮講起。
圖必有意,意必吉祥
位于八朝古都的開封市博物館,有一件以纏枝蓮紋為紋飾的館藏文物——明永樂青花纏枝蓮紋盤。在一眾琺瑯、孔雀綠、祭紅縈繞的周圍,它格外安靜。一束蓮紋悄然鑲嵌在瓷盤之上,色料青翠濃重,又有暈散,儼然具有中國傳統(tǒng)水墨的奇特效果;蓮花不蔓不枝,亭亭凈植,好似一幅水墨畫,沁潤千年。
纏枝蓮紋,興起于宋代。古代匠人通過多樣的技法,將其大量運用于盤、碗、杯、壺等各種器具上。到了元明清三代,這種紋樣華麗、寓意吉祥的紋飾與青花瓷完美結(jié)合,成為青花瓷上的常見紋飾。
我們熟知的青花瓷,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作為原料,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,后罩上一層透明釉,經(jīng)高溫焰燒而成。因鈷料燒成后呈藍色,故曰“青花”。嚴格說來,在青花出現(xiàn)之前,瓷器并沒有豐富的釉下繪彩,正是古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,讓我們看到了今天的青花瓷器。
有趣的是,燒制青花瓷的鈷料因不同時期的配方和燒制技藝的差異,呈色上也有細微的差別,湛藍、蔚藍、鈷藍……青花不像黃釉那樣的帝王專屬色澤,青花沒有門檻兒,沒有等級,它平和淡雅,溫潤內(nèi)斂,無論是放在帝胄之府,還是平民之家,這分寸感,都剛剛好。
誠然,青花纏枝蓮紋盤的美好不僅在于青花,也在于這極富美感的纏枝蓮紋。纏枝蓮紋,是纏枝紋的一種,顧名思義,因花枝纏繞不斷而得名。在東方的審美體系里,有和諧、對稱之美的概念,纏枝蓮紋便如此。它們以次方連續(xù)的形式,以枝蔓作為骨架,或向上下,或向左右依次延伸展開于整件器物之上,虛實并重,但不無章。中心的幾株蓮花之間互不交錯,或正或側(cè),或仰或俯,無論是含苞待放,還是半開微傾……皆自成一體。
花莖蜿蜒穿連,曲線靈動,分別朝著不同的方向延展,有出處也有入口,每一條走線都行進得清清楚楚。蓮花周身簇擁的葉片,獨立完整,不管多么復(fù)雜參差,環(huán)繞的纏枝總能被匠人清晰地描摹出來。蓮花為題,葉片為綴,枝莖盤曲錯節(jié),畫面婉轉(zhuǎn)流暢,呈現(xiàn)出花繁葉茂的氣象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雖然是靜態(tài)的紋飾,纏枝卻依然有自己的“生長節(jié)奏”,每一個階段的筆觸似乎又有些許的不同。主干在先,仿佛一位智慧的長者在引路;枝干在后,恰似一群朝氣盎然的青年在尋步先賢。
中國是最講求禮儀的國度,纏枝蓮紋章法有序,自成骨韻,極好地體現(xiàn)了禮儀之邦的風(fēng)范?!皥D必有意,意必吉祥”,古人也擅長把自己的美好愿景寄托在一件件實物之上。纏枝蓮紋因纏繞不斷、連綿不絕的特色,也被賦予“長生、富貴”的寓意。古人最看重的也是這一點,希望好的東西能夠永不斷絕,生生不息。
蓮花是裝飾也是自省
纏枝蓮紋其形取自蓮花,而蓮花,則堪稱國人愛花的首選。在《爾雅·釋草》和《說文解字》中,僅對“蓮”、“花”兩字本身的注釋,就頗有意味。
“蓮、蓮蓬,‘荷,芙渠……其實蓮’。后多與荷混用,蓮花即荷花”。蓮花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,不僅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,其花、葉、莖、根和種子也有十分親民的食用價值。世界上有那么多植物,都是先開花后結(jié)果,唯有蓮,是可以花、果實、種子并存,華實齊生。蓮在四季流轉(zhuǎn)中不斷變換形態(tài),從一顆小小的蓮子,勃發(fā)出千年不變的生機。無怪乎曹植《芙蓉賦》嘆曰:“覽百卉之英茂,無斯華之獨靈”。
而“花”這一字,更飽含國人的浪漫情懷?!墩f文》釋:“開花, 謂之華”,華即植物開花的代稱。又曰:“五色謂之夏”。古老的華夏民族以美好的五色花朵作為邦國之名?!叭A”,便是從“一朵盛開的花”象形文字演化而來,“花”在中國人的傳統(tǒng)里一直是美好、希望的象征,華夏民族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民族。
蓮起初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因自身的實用功能,是以農(nóng)作物的形式存在的。到了先秦漢魏,采蓮文化風(fēng)靡,蓮逐漸走入庭院書卷,成為陪伴中國人的美麗風(fēng)景。隋唐時期,大運河的開鑿帶動了蓮花種植范圍的擴大,景觀園林、觀蓮場所興建,佛寺蓮花也聲名鵲起。文人墨客爭相執(zhí)筆,大量關(guān)于蓮的著墨流傳下來。逮至宋代,更是把賞蓮、觀蓮變成一種固定的風(fēng)俗,據(jù)《武林舊事》記載,“四月孟夏芙蓉池賞新荷”“六月季夏芙蓉池賞荷花”“七月孟秋西湖荷花泛舟”。蓮花入詞、入畫,宋詞、宋畫儼然成為時人詠嘆蓮花的絕佳風(fēng)尚。每個有蓮陪伴的日子,都被中國人過出了詩意。
然而,蓮花為大多數(shù)人所喜,更多還是因為它代表了中國人對美好品格的向往和推崇。在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概念里,蓮是高尚品格的象征,也彰顯了中國人在哲學(xué)范疇里對“和諧統(tǒng)一”的審美偏好。宋代大儒周敦頤所著的那篇家喻戶曉的《愛蓮說》,便充分體現(xiàn)了蓮花本身和其被賦予的人格理想: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遠益清,亭亭凈植,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”。蓮花高潔美麗,堅貞不渝,堪稱立身處世的典范。
古人選擇把蓮花鑲嵌在器物之上,是裝飾也是自省。但古人大概不會想到,案幾方桌上擺放的那件青花纏枝蓮紋瓷器,竟成了千百年后博物館里的珍寶,而那些如蓮花般高貴的品格,也成為了今人心中的追求。
文物無言,花亦不語,它們是時間不停流逝中暫停的地方,與其說我們是在看文物、賞花,不如說我們是徜徉在古人的智慧、信仰中,是在體會他們曾經(jīng)執(zhí)著地堅守著什么,他們又曾創(chuàng)造、改變了什么……
蓮因潔而尊,人因廉而正
“官以清(青)白為重,廉(蓮)為先。”對蓮花的偏愛,就連古代封建王朝的統(tǒng)治者們也不例外。他們希望大臣都能擁有如蓮一般的秉性,為了褒獎為官清廉的臣子,還會選擇帶有蓮紋圖樣的瓷器,以示贊賞。
杯盤碗盞、瓶尊壺鉤,哪怕只是一只小小的青花瓷鼻煙壺,對于被賞賜的大臣來說,也是一份至高的殊榮,非金銀珠寶所能比擬。早在宋代,被賜予瓷器便是一種尊榮;到了明清時期,賞賜“清廉”瓷更是風(fēng)靡一時。清代皇帝所賜群臣的瓷器,稱為“賞瓶”,常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。白地青花表示清白,蓮代表廉潔,寓意“為政清廉”。這既是一種嘉獎,更是一種鞭策。用來賞賜的瓷器皆由專供皇室的官窯燒制,足見其分量之重。
燒制青花瓷器,需經(jīng)采石制泥、淘煉泥土、畫坯上釉、成坯入窯、燒坯開窯等數(shù)十道工序制作而成。一次次的淘煉煅燒,就像是品格的鑄造。
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,定從烈火中煅來??v觀華夏上下五千年,有許多為官者,一身正氣、敢為敢當,在歷練中鍛造出一身鋼筋鐵骨。他們志向高潔遠大,故能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本性,正直堅貞,至死不渝;他們經(jīng)國濟世、修身自律,故能潔身自好,絕不攀附,亦不隨波逐流、同流合污。面對腐惡勢力,他們鐵骨錚錚;面對歪風(fēng)邪氣,他們激濁揚清。他們的故事被傳頌了一代又一代,家喻戶曉,千古流芳。
蓮,因潔而尊;人,因廉而正。烽火狼煙,江山迭代,歷史長河亙古通今,而那些清廉高潔的志士,將成為歷史長河中的閃耀點綴。他們?nèi)缟彴愀邼嵉闹鞠?、清白的品格、正直的決心,永遠鼓舞激勵著后人。
“白釉青花一火成,花從釉里透分明??蓞⒃旎忍烀?,無極由來太極生?!惫派彽拿?,不僅是器物之美,更在于它背后的文化和品格。悠久的東方歷史、古老的華夏民族,這一方土地上曾上演著波瀾壯闊的風(fēng)起云涌,而又是怎樣的一群擁有超凡品格的人,把自己的信仰付諸這一件又一件巧奪天工的文物之上、付諸熱血、付諸歲月。
責任編輯:王怡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