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清風宣傳》2018年第21期 (總第86期)
讓警示教育“把對脈”“療效長”
據(jù)報道,自9月29日中央和國家機關(guān)召開警示教育大會以來,已有116家中央和國家機關(guān)部門召開警示教育大會,點名道姓通報查處的違紀違法典型案例,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,充分發(fā)揮反面典型警示作用,以案為鑒,以案促改,使黨員干部受警醒、明底線、知敬畏。
作為提高黨員干部“免疫能力”的有效手段,警示教育能起到“懲處一個,教育一片”的作用。近年來,各地區(qū)、各部門充分做好審查調(diào)查“后半篇文章”,通過組織旁聽庭審、參觀教育基地、觀看警示片、匯編懺悔錄和警示錄、召開警示教育大會等多種形式,以警示強化“不敢腐”的震懾,以教育筑牢“不想腐”的思想堤壩。
但也應當看到,一些地方和單位的警示教育活動存在“藥效”不強、“療效”不長的問題。一些黨員干部參加警示教育活動,依然抱著“看戲”心態(tài),把自己當“吃瓜群眾”。有的翻看貪官懺悔錄,對貪腐情節(jié)的“新奇特”津津有味、品頭論足,除了增加一點茶余飯后的談資之外,自己沒有產(chǎn)生任何觸動、警醒;有的在會場上看著曾經(jīng)并肩戰(zhàn)斗的“身邊人”成了反面典型,當時感慨萬分、唏噓不已,緊張了好一陣子,可走出會場后面對金錢、美色等誘惑時卻把“警鐘”拋到了九霄云外;有的對照反面典型“照鏡子”,不是真正把自己擺進去、“見不賢而內(nèi)自省也”,而是一心炮制“麻醉劑”、尋找自我麻痹的理論——“那是重要崗位、領(lǐng)導干部,我一小兵小蝦、邊緣人員哪有腐敗風險”……不拿警示教育當回事,各種不走心,結(jié)果是有人把別人的“故事”變成自己的“事故”。如,山東省威海市經(jīng)信委原主任王強在參加警示教育時忐忑不安,出了會場酒杯一端,就“一切照舊”,其落馬成為“后人哀之而不鑒之,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”的又一例證。
之所以出現(xiàn)類似情況,有多方面原因,僅說兩點。其一,一些警示教育活動政治性不強、針對性不夠。一些地方搞警示教育未從政治高度剖析問題,淺嘗輒止,泛泛而論,或者照搬照抄,千篇一律,材料一發(fā)、警示片一看就算完事。警示教育活動成了“招待百家客的一鍋菜”,誰來都一樣端上。其二,人性身上的弱點也不可忽視。人的記憶雖然不像魚的記憶“只有七秒”,但不少人“健忘癥”也犯得厲害。自己身上的傷疤好了還會忘掉疼的滋味,何況是別人身上的傷疤呢?雖說組織的期望是“讓警示教育觸及靈魂”,但教育從來不可能一蹴而就,更別說“靈魂洗禮”何其難也,若非經(jīng)年累月難有小成。況且,“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”。貪婪的靈魂,如果僅觸其表而未鞭辟入里,在利益面前就很容易原形畢露。
人的成長史,某種程度上就是和人性弱點的斗爭史。黨員干部的成長史,也是和自身貪腐欲望的斗爭史。貪腐欲望的長期存在,決定了這種斗爭的長期性,也決定了警示教育不在一時一事。每個黨員干部的任職崗位、成長經(jīng)歷、生活環(huán)境和思想認識千差萬別,也決定了警示教育要因人而異、對癥施治。從黨員干部角度看,要把警示教育當成一次難得的敲打自身機會,身臨其境,還要“心臨其境”,把自己擺進去,對照查找,深刻吸取教訓,防微杜漸。同時還得經(jīng)常參與組織生活,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加強自我警示、自我反省,“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”。從黨組織角度看,要提高警示教育政治性、針對性、創(chuàng)新性,“深耕細作”精準化開展,比如進行思想根源剖析、組織開展討論自查、分類給出“定制化”教育方案等,讓警示教育活動更有實效。同時,應當讓警鐘之鳴,鳴在日常經(jīng)常,成在長抓長效。如此綜合施治,警示教育方能求得“把對脈”“開對藥”“療效長”。(轉(zhuǎn)自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)
“交友不慎”?持身不正!
人生在世,難免要交三五好友。但交什么人、如何相處,對黨員干部來說是必須加以重視的問題?!八呐笥讯啵矡嵝膸团笥艳k事。但毫無原則幫朋友,在給國家利益帶來重大損失的同時,也把自己‘幫’進了牢里。”據(jù)媒體報道,近日被判刑的四川省南充市國有資產(chǎn)投資經(jīng)營有限責任公司原黨委書記、總經(jīng)理滕凡,曾違規(guī)出租土地造成國家重大經(jīng)濟損失,其出租對象就是平常打得火熱的“哥們”“小弟”。
梳理近年來各地通報曝光的腐敗案例,落馬干部自稱“被朋友拉下水”的情節(jié)并不鮮見。這其中,既有定力不足被“圍獵”的,也有主動“投懷送抱”的;既有攀附權(quán)勢、交結(jié)巨賈的,也有與江湖朋友糾纏不清的,但共同結(jié)局都是在落馬后痛悔“遇人不淑”“交友不慎”。果真是當初“交友不慎”嗎?恐怕未必!
其一,從交什么人看,交友是雙向選擇的個人行為。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,若發(fā)覺對方是損友,理應敬而遠之。怕只怕,自身定力不足、黨性不純、修養(yǎng)不夠,“久居鮑魚之肆,不聞其臭”,沉迷于“呼朋引伴”,落得個“被拉下水”的下場,那就怪不得別人了。
其二,從如何相處看,對待朋友做事論理論法、私交論情,這是利人利己的正道。但縱觀落馬干部的“交友”,很少有“淡如水”的君子之交,往往是打著各種“幌子”牽扯利益往來。有的是吃吃喝喝、臭味相投,有的處心積慮“拓展人脈”、經(jīng)營“小圈子”,有的是搞“利益同盟”、做“關(guān)聯(lián)交易”……這些視“交友”為“交易”的行為,哪還有對紀律和法律的敬畏?殊不知,“進圈”容易“退圈”難,即便一時獲得“助力”卻會終身背負“包袱”,到頭來“友誼的小船”必然是“說翻就翻”。等到被查處時,再歸咎于“交友不慎”,抱怨“朋友”不可靠,悔之晚矣!
“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?!迸笥咽且幻骁R子,往往折射一個人的“三觀”和為人。黨員干部須謹記,要慎交友、交益友,做到持身以正、以德會友,多交諍友、畏友。(轉(zhuǎn)自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)
勿墮“謬敬”術(shù)中而不悟
“人必其自敬也,而后人敬諸?!鳖I(lǐng)導干部只有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,做到修身治心、勤勉愛民、清正廉潔,才能贏得百姓真正的敬重和愛戴。那些靠著權(quán)位所獲得的一時的“門庭若市”,等到他們一旦權(quán)力失效,必是“門可羅雀”,甚至一不小心還會成為“謬敬者”的“囊中之物”,最終也只會身敗名裂。
宋人倪思在《經(jīng)鉏堂雜志》中寫道:“人方居權(quán)勢時,請謁必恭,書問必謹,皆謬敬其所居之官,非敬其人也……而世多以請謁之恭、書問之謹為歸依于我,是墮謬敬術(shù)中而不悟者也?!边@段話警示為官者要辨清“敬”之真?zhèn)?,勿被“謬敬”的假象所迷惑,在“謬敬”中迷失自我、誤入歧途。
據(jù)《南史》記載,南朝何尚之升任吏部侍郎后回家探親,滿朝官員都到碼頭為他送行。到家后,父親何叔度問他:“聽說你這次回來,為你送行的官員多得把碼頭都堵住了?”何尚之還頗為自豪:“大家都是同僚,不好意思拒絕,大概來了好幾百人吧?!焙问宥葒烂C地說:“東晉殷浩赴任豫章太守時,為他送行的人很多,也把碼頭堵住了。但后來他被貶為平民流放到東陽信安時,卻一個送行的人都沒有。你這次回來,他們表面上是送你,實際上送的是吏部侍郎這個官!”何叔度以此告誡兒子:身居高位,難免會有很多巴結(jié)阿附的人。此時,要擦亮雙眼,分清哪些是真恭敬,哪些是別有所圖。何尚之在聽到父親的提醒后猛然警醒,從此低調(diào)為官,一心為民,廣受百姓擁護和愛戴。
古人云:“凡人所以立身行己,應事接物,莫大乎誠敬。誠者何?不自欺,不妄之謂也?!睂ι霞?、領(lǐng)導的敬重應建立在對其人品、修為等發(fā)自于內(nèi)心的佩服,而不是為了個人私心私利,搞假恭維那一套。對于“過情之舉”,為官者既要有火眼金睛的辨析力,又要有遠離“謬敬”圍獵的定力。
史載,明朝武將石亨曾主動舉薦于謙的兒子于冕,其動機當然不是出于對于謙個人人品、官德的敬重,而是想“報答”和進一步巴結(jié)于謙,因為于謙曾提拔過他。對此,于謙心知肚明,但他提拔石亨完全是看中他的才能,并不出于個人私心。因此,于謙上書拒絕:“當前國家多事,臣子義不得顧私恩。石亨位列大將軍,但從沒有聽過他推舉一位幽隱之士,也沒聽說他提拔過任何一個行伍之卒。石亨保舉私人,這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嗎?我對于軍功,極力杜絕僥幸,絕對不敢用兒子來濫領(lǐng)功勞。”面對石亨的“謬敬”,于謙義正詞嚴,不留任何情面,正應了那句“清正廉明垂青史,一身正氣畏古今”。
揆諸現(xiàn)實,“謬敬”怪象并未銷聲匿跡,一些人為了攀權(quán)謀利,將“謬敬”之術(shù)滲入到領(lǐng)導干部工作、生活的方方面面,可謂無所不用其極。而少數(shù)領(lǐng)導干部受封建思想、不正之風的影響,加上私心私欲作祟,在明知對方是“謬敬”的情況下,來者不拒,樂此不疲,甚至有的還讓人表演“被敬”的假象。如吉林省人大常委會農(nóng)業(yè)與農(nóng)村委員會原主任委員藍軍在離任松原市時,竟自導“千人送藍書記”的場面,而后藍軍卻涉嫌嚴重違紀落馬,應該說是一個很大的諷刺。
“人必其自敬也,而后人敬諸?!鳖I(lǐng)導干部只有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,做到修身治心、勤勉愛民、清正廉潔,才能贏得百姓真正的敬重和愛戴。那些靠著權(quán)位所獲得的一時的“門庭若市”,等到他們一旦權(quán)力失效,必是“門可羅雀”,甚至一不小心還會成為“謬敬者”的“囊中之物”,最終也只會身敗名裂。(轉(zhuǎn)自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)
責任編輯:王世洋